2015年4月22日,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干刘建辉教授来我院作学术交流,并做客“博士生学术沙龙”,为东亚史学团队成员及与会师生作了题为《竹内好的近代中国认识及其影响》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由刘晓东教授主持。
在报告开始前,刘教授以日本报纸为中心,介绍了战后日本社会对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认识,指出,“反省战争”与“拒不反省”这两种认识,构成了当下日本社会复杂的战争观。紧接着,刘教授在题为《竹内好的近代中国认识及其影响》的报告中,围绕着竹内好的近代中国比较、竹内好对鲁迅的认识、竹内好对毛泽东的认识和竹内好的中国观射程四个问题,对战后日本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竹内好进行了深度的思想解析。指出,竹内好将日本文化视为“转向型文化”,把中国文化视为“回心型文化”。前者因没有受到传统抵抗而更容易汲取欧洲文明,而后者则由于传统的顽强抵抗和对近代化有着独特的理解,遂导致了革命性取向。在竹内好眼中,从孙中山到鲁迅、再到毛泽东,“永恒革命论”在三个重要人物的接力中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演出一部“不间断革命”的剧目,从而形成了孙中山的“永恒革命论”、鲁迅对中西方文明的“抗争与挣扎”以及“纯粹的毛泽东思想”。刘教授通过对竹内好鞭辟入里的解读,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镜鉴。
报告结束后,刘教授同东亚史学团队成员及与会学生就“转向型”文化、“回心型”文化、鲁迅的“绝望”等问题展开了相关讨论,并就师生们的提问进行了现场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