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中文
关于包慧怡学术报告的通知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20-10-12     阅读次数:

讲座主题:The Five Senses on the Parchment: Exploring the Sensoria in Medieval England(羊皮纸上的感官世界: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探微)

主讲人:包慧怡

讲座时间:2020年10月15日 上午10:00-12:00

讲座地点:历史文化学院 新二楼会议室

主讲人信息:

包慧怡,青年作家,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复旦大学英文系。研究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世界诗歌与地理想象。出版有英文专著Shaping the Divine, The Pearl-Poet and the Sensorium in Medieval England(《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文集《缮写室》《青年翻译家的肖像》《翡翠岛编年》、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等,近作为专著《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即出)。在《外国文学评论》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学者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专项项目一项。主编出版双语诗集《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与海岸合编),出版译著十二部,包括伊丽莎白·毕肖普《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西尔维娅·普拉斯《爱丽尔》、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好骨头》等。曾任教于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中澳创意写作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

讲座摘要:

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层面,感官及对感官认知的态度在中世纪人道德、宗教、情感模式的形成中都扮演关键的角色,深入研究感官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学作品。中世纪艺术有哪几种表现感官的范式?何以“观看”在中世纪是一种“触觉性”的过程?为什么中世纪人相信有内外“两套”感官?哪种感官对人的灵魂最具威胁?为什么骑士罗曼司中女性的目光是“致命的”?中世纪文学如何处理“通感”?梦幻诗主人公为何总在穿透彩窗的阳光中醒来?绿色何以即是青春与重生又是死亡与嫉妒的色彩?天堂为何被想象成一个香料大本营?感官与七宗罪、星象学、体液说、动物寓言象征的关系如何?14世纪中古英语头韵诗人 “珍珠”的全部作品仅有一份手稿存世,却是与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齐名的英国中世纪文学的瑰宝。本讲座将通过对乔叟和“珍珠”诗人作品深入浅出的解析,辅以大量手抄本、壁画、花园建筑、彩窗玻璃等物质实例,探讨上述以及更多中世纪欧洲感官文化中重要且有趣的问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附件:
相关公告: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    电话:(0431)85099591    E-mail:sjwms@nenu.edu.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