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东北师范大学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史专业为依托,于1999年8月建成的实体性学术研究机构。2000年11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评估。2001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凝聚于共同的研究志趣和研究方向,世界古典文明史、世界中古史、东亚史、美国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等多股研究力量在此汇聚,实现了对人类历史长时段、广领域覆盖,为深入探讨交错视野下的多国关联、区域互动、文明融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研究阵容。
世界文明史研究团队现有教师47人,人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讲师6人。博士生导师16人,外籍教授3人,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并大多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在高端人才和领域贡献方面,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暨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
中心主任韩东育,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暨吉林省历史学会会长。
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将世界史学科优势转化为重要资源,形成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模式,并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团队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美国研究》《日本学刊》《读书》、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JAC)、Latomus(比利时)、Gymnasium(德)、《思想史研究》(日)、《季刊日本思想史》(日)等海内外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及其他能够反映本学科水准的其他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高级别项目30余项,产出一批以世界文明史研究为核心的系列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高级别奖励20余项。研究中心还在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文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迈阿密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埃尔伯塔大学,越南河内大学,中国台湾大学、中国台湾“中研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学术交流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凝聚问题,通过合作攻关或于海外设立研究基地等共同研究的方式,进一步精化与相关高校、学科专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主办了“美国史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斯文在兹,同坐问道”“文明交流互鉴视阈下的欧洲政治、法律与文化”等高端学术论坛及国际学术研讨会,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向国内外学术界和相关媒体推介团队的创造性劳动和研究成果,并逐步凝练出引领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话语。
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团队能够直面当前的世界变局,依托现实问题,建设各研究方向。其中,世界古典文明史及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以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希腊和罗马、亚述等古典文明为对象,强化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文献研究以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文献的研究;世界中古史侧重于西方文明、拜占庭史、俄罗斯史、中古北欧史、中世纪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东亚史依托地域优势,以“淡化时代区隔”“突破国界限制”和“打破专业壁垒”为研究理念,在“区域生态”的意义上,恢复了东亚史牵连互动的历史本然,为国家的东亚战略,发挥了智库作用;美国史专注于美国社会史、移民史、人力培训与就业政策史等领域的研究,在学术界和决策咨询领域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关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之内在关联,研究涵盖了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等领域以及西方史学史的演进过程。
团队成员以育人为天职,强化基础训练,导入一流研究,勤于教诲,甘于奉献。除一般性课程教学外,研究中心还定期举办“东师问史”“则民讲坛”“敬文名家讲坛”“历史学界长江学者论坛”等各类学术论坛,为机构成员与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开拓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和增强科研能力的平台。并组织“研究生论坛”,举办“暑期学校”,积极参与学校的“通识课程”建设和“尔雅东师”讲座。同时,依托内外力量,开设拉丁语、希腊语、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及韩语、越南语、俄语、满语等专业小语种课,将专业外语与历史研究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原始文献阅读和研究能力,为他们独立走向真正的国际学术舞台埋下了应有的伏笔。近年来,研究中心先后向社会输送了数十名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还派遣多名博士、硕士生分赴东亚、欧美诸国进行史迹实地踏查,拓宽研究视域与研究途径,加深与国外学界的交流,获得了多所海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赞誉。学生在硕、博期间发表于《历史研究》《光明日报》《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政治学研究》《读书》《二十一世纪》(香港)《思想史研究》(东京)等国内外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通过“高校-地方-国家”三位一体格局,研究中心着力建设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思想库和创新源,为国家、学界及地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高度重视基础资料建设工作。在国家相关部委、学校科研经费和个人项目资金的联合投入下,现已建立三个收藏量丰富且具有专业特色的图书资料库:世界古典文明文献数据库,内容涵盖亚述学、埃及学、赫梯学、古典学、拜占庭学等学科的原始文献数万册,其中多为国内孤本,且已实现全部上线;东亚文献资料库,收藏有日、韩、越、俄各类书系和东亚诸国的纸本与电子原始文献等,其中许多文献为很少公开的秘本;美国文献资料库,包含与美国历史相关的原版外文图书文献,以及欧洲国家、美国、日本对外政策解密档案等。这些特色资料库的进一步完善与资源共享,不仅嘉惠学界,也有效促进了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研究中心赢得了学界同行专家和机构的广泛支持。日本东京大学黑住真教授、村田雄二郎教授、林少阳教授,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平川南机构长,京都日文研小松和彦教授、刘建辉教授,日本国会问题专家中条寿信先生,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韩国首尔大学赵宽子博士,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教授,社科院李泽厚教授、武寅教授、于沛教授、王建朗教授、赵汀阳教授,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钱乘旦教授,清华大学汪晖教授、王中忱教授,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李剑鸣教授,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孙江教授,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宋志勇教授、刘岳兵教授,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徐兴庆教授、蔡振丰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张崑将教授,台湾“中研院”黄克武教授、张启雄教授以及世界史相关研究机构的个人和单位,亦先后以东北师大兼职教授或协赞者的身份多所指导,并按照研究计划和学生培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来研究中心举办“集中讲义”,参加学术会议。
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与世界史研究互惠互益、共同成长。世界史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研究中心也被业内同行誉为中国世界文明史学术研究的重镇。未来,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将继续坚持“合璧文明优长,融汇中西价值”的目标,探索构建“新文明体系”,为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持。